在海拔3680米的玉树高原,阳光总是格外慷慨地倾泻在这片离苍穹最近的土地上。近日,玉树市人民医院手术室的无影灯下,一场跨越千山万水的生命对话正在温暖上演——来自北京的援青专_x0008_家、我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蒙学兵手持柳叶刀,为5岁的藏族男孩旦增勾勒出崭新的未来。当最后一针缝合线在晨光中收尾,玉树高原首例独立完成的小儿睾丸鞘膜积液手术,就这样在洁白的哈达与消毒水的气息中,写下了京玉医疗帮扶史上最动人的注脚。
援青专_x0008_家蒙学兵术前查房(左二)
小旦增的病情像一片阴云,曾经笼罩着这个游牧家庭数月_x0008__x0008_之久。父亲才让仁青粗糙的掌心摩挲着孩子的额头,望着窗外绵延的雪山,眼底盛满草原汉子的焦灼。直到那抹来自首都的白色身影推开诊室的门,北京专_x0008_家的听诊器第一次如此清晰地听见了高原心跳的律动。&辩耻辞迟;我们能治&辩耻辞迟;,简短的四个字,像四月的春风吹散了唐古拉山巅的积雪。
援青专_x0008_家蒙学兵手术现场(左二)
手术台前的每一分钟都凝结着跨越海拔的深情。无影灯下,蒙学兵微微俯身,专_x0008_注的目光透过护目镜落在手术区域,那双稳健的手承载着3800公里外带来的医术与温度。四十分钟的精密操作里,既有他多年积淀的严谨,又融入了对高原患儿特殊的温柔考量。当监护仪奏响平稳的韵律,小旦增睫毛轻颤的瞬间,那不仅是医学技术的传递,更是一粒希望的种子正在破土。
&辩耻辞迟;在以前,这样的病例都要送到西宁或者外地治疗,现在北京老师带着我们,连复杂的手术都能做了。&辩耻辞迟;年轻的藏族护士卓玛感慨道。在她身后,蒙学兵正握着当地医生的手示范打结手法,阳光透过窗户,将两个身影交融成一道温暖的剪影。示教室里,蒙学兵带来的叁维解剖图谱在高原的强光下格外醒目,仿佛知识的格桑花正在次第绽放。
在这片离太阳最近的净土上,北京援青医疗队用听诊器丈量着生命的广度。他们带走的或许只是行囊里几块高原的石头,留下的却是整套可复制的诊疗方案、多项新技术规范和带不走的本地医疗骨干。就像高原上倔强的格桑花,这些医疗火种正在以最顽强的姿态,在玉树的每一个县乡卫生院生根发芽。
当小旦增康复出院那天,他的父亲执意要将一条洁白的哈达献给北京援青医疗队的蒙学兵。诊室窗外,高原的阳光穿透云层,将北京援青医疗队鲜红的队旗映照得格外醒目。候诊区的家长们望着这一幕,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在这片离天空最近的土地上,北京援青医疗队正在用仁心仁术续写着生命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