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规定,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今年9月也是首个法定“全国科普月”。北大医院也积极响应号召,在健康日相继来临_x0008__x0008_之际,我们一起关注科普健康。
每年的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公众对认知功能的关注度日益提高。许多人一出现记性变差就恐慌,担心是痴呆的前兆。事实上,记忆力下降的原因复杂多样,并非所有“忘事”都指向阿尔茨海默病。
一、 找准元凶:记忆力下降的原因因年龄而异
1.对于青年人群(18-45岁):压力与生活方式是主因
青年人的记忆力问题大多与阿尔茨海默病无关,常见原因包括:
精神心理问题:焦虑、抑郁、长期睡眠障碍是首要原因。
营养与代谢:营养不良、叠族维生素缺乏、甲状腺功能异常。
疾病与外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或免疫性疾病、颅脑外伤。
中毒:酒精或药物影响。
对策:无需过度紧张,应前往专_x0008_科医院筛查以上原因。通过病因治疗、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改善睡眠,记忆力多能有效改善。
2.对于中年人群(45-65岁):需开始关注心脑血管与家族风险
除了上述青年人的常见原因,还需额外关注:
家族史:有无痴呆家族史。
血管性危险因素:有无脑梗病史,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可能导致脑白质病变的危险因素。
对策:建议前往神经内科或记忆门诊就诊,积极评估认知功能,并完善头颅磁共振(惭搁滨)等检查以明确颅内情况。
3.对于老年人群(65岁以上):重视变性病与多种病因筛查
老年人是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高发人群,需重点筛查:
变性病:如阿尔茨海默病、额颞叶变性、路易体痴呆等。
非变性病:血管性痴呆、正常压力性脑积水、感染、肿瘤、免疫等因素也需同步排查。
对策:专_x0008_科医生通过病史、神经系统查体和认知量表评估,可给出初步判断,看是正常衰老、痴呆还是介于两者_x0008__x0008_之间的阶段,并指导下一步检查。
特别提醒:年龄年龄并非绝对界限。2023年我国甚至有19岁患者被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案例,改写了的传统认知。因此,不管任何年龄,如果出现了明显的记忆力下降,甚至严重到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情况,均建议尽早就医,请专_x0008_科医师评估,积极寻找病因。
二、 抓住蛛丝马迹: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信号
阿尔茨海默病起病隐匿,其病理变化(如大脑中础β淀粉样蛋白沉积)可能早在症状出现前15-20年就已开始。因此,早期识别至关重要。如果您或家人出现以下“蛛丝马迹”,需提高警惕:
近事遗忘:刚发生过的事、说过的话反复问,而久远记忆相对保留。
工作能力下降:难以完成以往熟悉的工作,无法接受新任务。
语言障碍:词不达意,找词困难,言语词汇变少。
视空间能力障碍:在熟悉的地方迷路,看不懂简单的图表。
执行功能下降:处理复杂事务、规划和管理能力减退。
性格改变:变得淡漠、焦虑或多疑。
疾病进展叁个阶段:
轻度期:以近事遗忘为核心,工作社交困难,出现定向障碍。
中度期:远近记忆严重受损,生活需要帮助,可能出现失语、失认等神经症状。
重度期:基本生活无法自理,大小便失禁,可能长期卧床,并易出现感染、压疮等并发症。
三、 立防立治,无问早晚:诊断与治疗的新时代
1. 积极诊断,明确病因
一旦怀疑,应尽早就医。医生会通过系列检查(如认知量表、头颅惭搁滨,必要时进行脑脊液检测或基因检查)来明确诊断。对于可纠正的病因(如维生素缺乏、甲减、脑积水等),积极治疗原发病至关重要。
2. 治疗突破:从“对症”到“对因”的跨越
近年来,疾病修饰治疗(Disease-Modifying Therapy, DMT)的出现对于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具有“跨时代的意义”。相较于对症治疗,DMT的主要目标是直接干预疾病的发病机制,从而减缓其进展。在早期AD阶段使用DMT可以帮助患者消除大脑中的“斑块”(Aβ淀粉样蛋白沉积)以维持他们的记忆和生活功能,减缓疾病进展可令患者更长时间地独立生活,减少对护理的依赖,从而家庭及社会带来潜在的经济效益,同时减少患者家属的心理与情感负担。
面对记忆力下降,我们不必过度恐慌,更不应消极回避。正确的态度是:
早防早治,守护认知: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及时筛查,明确诊断:任何年龄出现显着记忆问题,都应寻求专_x0008_业帮助。
拥抱希望,积极干预:即使是阿尔茨海默病,如今也有了修改疾病进程的武器,早期诊断和治疗的价值空前重要。
一辈子很短,美好的记忆很多。通过科学的防治手段,我们能更好地留住记忆,守护爱与陪伴。
(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