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已开启!你的心情是不是已经进入“放飞模式”?火锅、烧烤、奶茶、家乡味……想想都让人嘴角上扬。但等等,脑海里有没有闪过一个熟悉的“魔咒”——“每逢佳节胖叁斤”?别担心,这个假期,快乐和健康我们全都要!《国庆天天“瘦”》系列准时上线,响应国家”体重管理年“行动,为您送上北大医院体重管理中心各科专_x0008_家的实用秘籍,每天一个贴心科普,陪你一起快乐度假、智慧管理体重,让健康管理成为这个假期最时尚的打开方式!
节食、撸铁、代餐奶昔……为了瘦,你试过多少方法?是否总是短暂成功后又迅速反弹,甚至越减越虚?今天,就让我们回归本源,探寻中医视角下的减重智慧。
一、 肥胖,在中医眼里是什么?
在中医理论中,根本没有“脂肪”这个名词。中医认为,大部分现代人的肥胖属于“本虚标实”。
本虚: 主要是脾虚和肾虚。脾主运化,是身体的“物流总监”,负责将营养与水分输送到全身。脾虚则“运化”失常,垃圾(痰湿)堆积在体内,形成肥胖。肾主水,肾虚则水液代谢失调。
标实: 主要是痰湿和瘀血。那些减不掉的赘肉,在中医看来就是顽固的“痰湿”。而长期气机不畅,还会导致气滞血瘀,形成“喝水都胖”的易胖体质。
所以,中医减重,核心不是“减”,而是“调”—— 调理脏腑功能,祛除痰湿瘀血,让身体恢复健康的代谢平衡。
二、 对症下药:你是哪种肥胖体质?
1. 胃热火郁型 —— “吃货”的烦恼
特点: 食欲旺盛,特别容易饿,吃得多,口干舌燥,怕热喜冷,容易便秘。
成因: 胃火过旺,消化过快,导致过多热量堆积。
中医思路: 清胃泻火,润肠通便。
2. 痰湿内盛型 —— “喝水都胖”的典型
特点: 全身肥软,肌肉松垮,面部爱出油,汗多黏腻,常感身体沉重、乏力,口中发甜或黏腻。
成因: 脾虚导致水湿运化不利,聚集成“痰湿”。
中医思路: 健脾益气,化痰利湿。
3. 肝郁气滞型 —— “压力肥”和“过劳肥”
特点: 肥胖多集中在腹部(游泳圈),情绪波动大,容易烦躁、抑郁,喜欢叹气,女性常伴有月经不调。
成因: 长期压力大、情绪不佳导致肝气不舒,影响脾胃功能。
中医思路: 疏肝理气,解郁化滞。
4. 脾肾阳虚型 —— “虚胖”的代表
特点: 体型肥胖但怕冷,四肢不温,精神不振,腰膝酸软,容易水肿,尤其下午脚肿明显。
成因: 阳气不足,身体就像一个小火炉没了能量,无法温煦和代谢水液。
中医思路: 温补脾肾,化气行水。
三、 行动起来!中医减重实用妙招
1. 食疗方:吃对食物,就是最好的药
七种通用祛湿食材: 薏米、赤小豆、冬瓜、白萝卜、山药、茯苓、芡实。
针对调理:
胃热型:适量食用苦瓜、黄瓜、芹菜、梨,喝点 【绿茶】。
痰湿型:适量食用山药、小米、陈皮,泡 【陈皮茯苓茶】 健胃消食。
肝郁型:适量食用玫瑰花、茉莉花、佛手泡水喝(【玫瑰佛手茶】),有助舒缓情绪。
阳虚型:适量食用韭菜、羊肉、核桃、生姜,煲汤时放几片【生姜】,温中散寒。
2. 穴位按摩:随时随地,通畅气机
每天坚持按压以下穴位5-10分钟,有酸胀感为宜。
丰隆穴(“化痰第一穴”):小腿外侧,膝眼和外踝尖连线的中点。功效: 化痰祛湿,促进代谢。
天枢穴(“肠道清道夫”):肚脐旁开两横指处。功效:调理肠胃,消腹胀,通便。
足三里(“长寿穴”): 膝盖外侧凹陷下四横指处。功效:健脾胃,补中益气,从根本上改善脾虚。
带脉穴(“瘦腰穴”): 侧腹部,章门下1.8寸。简单方法:经常敲打腰部两侧的带脉,可以有效帮助减少腰部赘肉。
3. 生活方式:细节决定成败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熬夜伤阴又伤阳,是导致内分泌紊乱、脾胃虚弱的元凶。尽量在晚上11点前入睡。
适当运动:推荐快走、慢跑、瑜伽、太极拳等,让身体微微出汗,有助于阳气生发,气血通畅。
保持心情舒畅:肝气舒畅,脾胃才能正常工作。多接触大自然,听听音乐,与朋友聊天,释放压力。
治标者,消减有形_x0008__x0008_之赘肉;
治本者,调和无形_x0008__x0008_之气血。
愿您涵养正气
疏通经络
不止身轻
更得心静
【温馨提示】本文提供的方法为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因个人体质差异,效果或有不同。如有严重健康问题,建议咨询专_x0008_业中医师,进行辨证施治。
(中医、中西医结合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