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i天美传孟若羽

科室动态

【科普能量】降雨+降温+北风!请收好这份“降温健康攻略”

来源: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5-10-17
字号:+-14

图片3.jpg

  一夜_x0008__x0008_之间,气温“断崖式”下跌,正式开启了“速冻”模式!

图片4.jpg

您是不是已经把最厚的衣服裹上了?

图片5.jpg

  但您知道吗,感到寒冷的可不只是我们的体感,我们身体内部的两个“核心部门”——负责呼吸的“肺部总部”和统帅全身的“心血管中枢”——也正在经历着这场冷空气的严峻考验!

  气温骤降,不仅是感冒、流感的高发期,也是许多心脑血管疾病的“导火索”。为了帮您和家人安稳度过“断崖式”降温,我们特地邀请了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与心血管内科专_x0008_家,联手奉上这份“硬核”降温健康攻略。让我们一起,为健康穿上最暖的“防护衣”!

图片6.jpg

一、筑牢呼吸防线

  季节悄然更替,气温骤降的不只是天气,还有我们呼吸道的“防御力”。您是否发现,每当寒意袭来,发热、咽痛、咳嗽等问题也接踵而至?尤其对于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妇和儿童等重点人群,呼吸健康更需一份专_x0008_业、细致入微和持续的守护。

  为助大家安稳度过呼吸道疾病高发的降温时期,北大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结合临床实践与科学防治理念,特别为您整理了这份实用防护指南,为每一个家庭筑牢呼吸防线!

  老年人如何筑牢呼吸防线:

  老年人免疫系统功能逐渐减弱,呼吸道黏膜防御能力下降,一场普通感冒也可能发展为肺炎。因此,保暖、免疫、管理慢病是关键

  温差缓冲防护:在室内外过渡区域(如门厅、楼道)停留2-3分钟,佩戴保暖围巾,避免寒冷空气直接刺激呼吸道黏膜。

  室内环境优化:维持室内温度18~22℃,湿度40%~60%。每日通风2~3次,可选择在午后气温较高时段进行,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

  疫苗精准防护:流感疫苗与肺炎疫苗是预防呼吸道感染的“双保险”,建议在10月底前完成接种,确保在流行季前获得充分保护。

  免疫营养补充:增加富含维生素顿食物摄入(如深海鱼类、蛋黄),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顿制剂。冬季日照减少,充足的维生素顿对维持呼吸道免疫力至关重要。

  慢性病患者如何筑牢呼吸防线:

  对于慢阻肺病、哮喘、支气管扩张症等患者,冷空气本身就是一种强烈刺的激源。防护即治疗,关键在于:

  规范用药,避免随意停药:严格遵医嘱使用日常维持药物(如吸入用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等),掌握正确的吸入装置使用方法,确保药物有效沉积于气道。不能因自觉症状好转而擅自停药或减量。

  佩戴口罩,减少刺激:外出建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更高级别防护口罩,不仅能过滤病原体,还可加温湿润吸入的冷空气,显着减轻气道刺激。

  学习呼吸技巧,促进有效排痰:慢阻肺病患者可学习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方法,有助于改善呼吸效率,减轻呼吸困难,并帮助清除气道分泌物。

  警惕急性加重信号:如出现咳嗽、咳痰、气喘较平时明显加重,痰液变脓性或量增多,或伴有发热、胸痛、呼吸困难等情况,切不可拖延,应及时就医。

  妇女与儿童如何筑牢呼吸防线

  婴幼儿、学龄儿童和孕妇的免疫系统尚未成熟、或处于特殊阶段,防护应“细致而不过度”:

  科学判断冷暖,合理穿衣:判断孩子冷暖应触摸其后颈背部(温热无汗为佳),而非手脚。建议采用“洋葱式”穿衣法——穿着多层轻薄衣物,便于根据环境和活动量灵活增减,避免过度穿戴导致“捂热综合征”。

  培养良好卫生习惯:教会孩子正确洗手(使用肥皂+流动水,时间不少于20秒)及咳嗽礼仪(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肘遮挡口鼻),有效切断病毒传播途径。

  均衡膳食,提升内在免疫力:保证儿童及孕妇摄入充足的奶制品、肉类、蛋类、蔬菜和水果,为免疫系统提供全面营养支持。

  减少聚集,按时接种疫苗:在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尽量避免带儿童前往人群拥挤、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务必按时完成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并可结合情况在医生指导下接种流感疫苗等非免疫规划疫苗。

  全民通用防护建议

  口罩是秋冬必备“防护配件”:在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在人群密集处,规范佩戴口罩是保护自己和他人的有效方式。

  洗手应成为“反射习惯”: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或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进行手部消毒。

  足量饮水,滋润呼吸道:保证每日充足饮水,建议饮用温水,有助于保持呼吸道黏膜湿润,增强物理防御能力。

  保证优质睡眠,避免熬夜:规律作息、保证每晚7–8小时高质量睡眠,是维持免疫系统正常功能简单而重要的一环。

  出现以下情况,请及时就医!

  # 发热超过3天无缓解,或伴有寒战

  # 咳嗽、咳痰加重,痰色变黄、变脓或带血

  # 呼吸困难、胸痛或胸闷感进行性加重

  # 精神萎靡、嗜睡或意识模糊

  # 口唇、指甲颜色发紫(发绀)

  寒冬虽冷,呼吸可暖。科学的防护、细致的照护,配合专_x0008_业的医疗支持,是我们送给家人和自己最温暖的健康礼物。北大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始终与您携手,共筑健康呼吸的每一道防线!

二、守护心血管枢纽

  气温骤降,又到了北方地区心脑血管病“兴风作浪”的时节。为何寒冷会成为心脑血管的 “隐形杀手”?

  低温环境可能会导致什么?

  1、血压波动:在低温环境下,人体血管会受到刺激剧烈收缩,可能导致血压骤升。对于已经诊断高血压的患者,气温骤降时血压控制难度显着增加。血压的波动可能直接诱发脑梗死或脑出血等严重事件

  2、交感神经兴奋:低温可能引发交感神经兴奋,促使心率加快,增加心肌耗氧量,加重心脏负担,心绞痛发作可能更频繁,甚至出现心肌梗死或心力衰竭

  3、吃的更多:为抵御寒冷,人们往往会摄入更多高脂食物,加上降温后体感寒冷户外活动减少,这些因素迭加在一起,都会对血管产生损害。面对低温带来的健康挑战,做好日常防护至关重要

  我们该注意什么?

  心脑血管急症发作前可能突然起病,但并非毫无征兆,胸闷胸痛、肢体感觉和运动异常都是典型症状,还有一些容易被忽视的非典型表现,比如背痛、牙痛、恶心呕吐,或是头晕、头痛等等。对于“叁高”、肥胖、吸烟等“高危人群”,一旦出现这些不适,更要提高警惕。

  如何进行日常防护?

  1、保暖是首要任务:室内温度应尽量保持在18℃以上,外出时务必戴好帽子、手套,因为头部和四肢的散热量较大,这些部位受凉最容易引发血管痉挛。从温暖的室内到寒冷的户外时,不要急于出门,可在门口停留片刻,让身体逐渐适应温差变化,避免血管因温度骤变而剧烈收缩。

  2、用药不能大意: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切勿擅自停药,每天在固定时段测量血压,如出现波动,需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3、饮食运动要适宜:饮食上要坚持低盐低脂原则,健康饮食,适当补充水分(如有心衰则需遵医嘱)。运动方面要做到适时、适量、适当,建议日间气温回升后再进行活动;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血压升高、心脏负担加大;以有氧运动为主。

  对于已经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或者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低温来袭,需要提高警惕,切莫轻敌。但只要做到健康生活、定期监测、及时就医,就有信心能够安度寒冬,静待出暖花开。

  (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

相关科室 | 相关医生 | 相关文章 | 相关咨询 | 相关视频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