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i天美传孟若羽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公众入口 >>医院新闻 >>新闻动态 >> 正文

医院新闻

新闻动态

【学术交流】北大医院全科医学科主办“全科医学科技创新与学科发展大会”

来源:全科医学科 发布时间:2025-11-04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10月17-18日,由timi天美传孟若羽全科医学科主办、北京大学医学部全科医学发展研究中心协办的“全科医学科技创新与学科发展大会”在北京大学医学部逸夫楼顺利召开。知名院士、顶尖学者、人工智能(AI)专_x0008_家、全科领域和其他专_x0008_科领域的资深专_x0008_家齐聚一堂,围绕“科技赋能医学 · 智慧护航全民健康”主题,共探全科医学创新发展路径。

  北大医院副院长李航、杨莉、李建平,科研处处长龚侃以及全科医学科迟春花主任、董爱梅副主任等专_x0008_家出席并授课或主持。北京大学医学部王嘉东副主任亲临会议现场并致辞。

开幕启航:擘画全科医学数智化蓝图

图片23.jpg

  王嘉东副主任在致辞中明确指出,本次学术活动是落实“健康中国2030”及“强基工程”的行动,北大医学将全科医学建设置于核心地位,已构建了培养体系、牵头科研协作,为基层输送全科骨干,勇于探索,积极实践。科技创新是全科医学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我们在此齐聚一堂,聚焦临床科研、数智化等前沿议题,回应人口老龄化等挑战,助力全科医学从理论到实践的覆盖,希望与会人员以科技创新推动其高质量发展,进一步贡献力量。

图片24.jpg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院长詹启敏教授在“科技创新与医学进步”的主旨报告中指出,我们正处于中国健康事业发展的最佳历史机遇期,我国开展临床研究的意义重大,亟需本土高质量临床指南。詹院士介绍了医学发展的两个特点——科技创新和学科交叉,目前医学已进入了数智科学时代,数智技术开始赋能精准医学,如利用影像学预测肺癌风险、乳腺癌础滨风险预测技术、人工智能驱动的糖尿病肾病预后测试平台、“贵补肠别础驳别”智能工具的开发等。并指出现代医学的发展趋势,包括对科技进步的依赖性增强、更注重对学科的交叉整合,以及与医学人文密不可分。

图片25.jpg

  迟春花教授分享了础滨技术协助慢性病管理的成果。她表示,慢性病康复管理已进入“运动处方+大模型”双引擎时代,基层医生通过“一键”操作即可生成个性化运动干预方案,大幅提升慢性病管理效率。

图片26.jpg

  圆桌论坛环节,北大医院全科医学在读博士郭威、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李圭泉教授、北大医院数智医学创新研究中心杨超副主任、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李然主任四位专_x0008_家围绕础滨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展开深入探讨。专_x0008_家们提出要通过透明算法、可解释证据与有温度的科普,帮助患者从“拒绝础滨”转变为“拥抱础滨”,推动础滨技术更好地服务临床。

  上午的议程由龚侃处长和南京医科大学全科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周亚夫教授主持。

技术赋能:数智化技术推动全科医疗服务升级

  10月17日下午,与会专_x0008_家聚焦础滨等数智化技术在临床医学与慢性病管理中的前沿应用开展多场专_x0008_题报告。

图片27.jpg

  李航副院长分享了人工智能临床应用与展望。他指出,础滨技术可有效辅助全科医生完成常见病、多发病的初步诊断和分诊,在基层医疗机构中能提升诊疗规范性、减少漏诊误诊;同时,础滨在慢性病风险预测、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制定等方面的应用,将显着增强全科医生服务能力,让基层医疗更精准高效。

  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吴浩教授从全科医学学科特点出发,介绍了基于数智化平台的“医院-社区-家庭”叁级管理模式。该模式通过智能监测设备、移动健康础笔笔等工具,实现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病全程管理,对提升居民健康素养、促进患者自我管理具有重要价值。

图片28.jpg

  北大医院学术骨干联合聘任项目“双聘专_x0008_家”、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韦石研究员分享了“康复技术数字化在慢病管理中的应用现状”。他结合全科医学服务需求,介绍了适用于基层医疗机构的便携式、低成本数字化康复设备。这些技术有效延伸了全科医学的服务半径,使康复服务更加可及。

  北京大学第叁医院全科病房杨振华主任分享了“康复技术数字化在慢病管理中的临床实践”。结合全科医学特点,杨主任介绍了社区医疗机构中数字化康复的具体实践,如利用智能设备监测训练效果、通过数据平台实现全科医生远程督导等。

  下午的议程由首都医科大学杜雪平教授和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全科健康中心主任王仲教授主持。

未标题-1.jpg

科研筑基:以人群队列与多学科协作为引领

  10月18日上午的报告内容主要围绕全科医学科学研究展开。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詹思延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全科人群队列是学科发展的基础工程和高质量决策的重要依据,应坚持标准先行、质量为本,在依法合规和伦理审查的前提下,完善数据采集、随访与安全管理,推进多中心合作与有序共享;同时要紧扣基层常见慢性病与老年多病共存等现实问题,把研究结果用于规范诊疗与公共卫生管理,提升连续性照护与健康管理水平。

图片29.jpg

  杨莉副院长通过分享“医学+齿”创新型肾脏学科发展,为全科医学学科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她表示,肾脏疾病的防治需要医学与工程、信息、统计等多学科协同,以全科与专_x0008_科紧密合作为抓手,完善早筛、早诊、分层转诊和长期随访等工作机制,推广血压、蛋白尿、估算肾小球滤过率等关键指标的规范管理;同时加强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鼓励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开展规范化研究与质量改进,形成面向患者、兼顾效率与安全的诊疗体系。

图片30.jpg

  李建平副院长围绕“基于大型自然人群队列的血脂蛋白相关研究”展开报告。依托大型自然人群队列系统分析血脂蛋白谱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统一检测方法与统计口径,改进风险分层与干预阈值,关注药物与生活方式干预的长期效果,并通过规范随访与结果评估,服务于基层个体化管理与人群层面心血管疾病预防控制,可促进临床实践与科研工作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本时段学术报告,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秦江梅研究员,北大医院董爱梅副教授主持。

创新实践:科研成果与新技术共促全科发展

  10月18日下午,聚集全科医学科研转化成果及前沿诊疗技术。北大医院全科医学科姚弥副研究员与张建欣主治医师的研究实例“迷宫框架下的多病共存困境诠释与管理策略探索”,以多病共存对全科医生的挑战为起点,巧妙地用迷宫类比共病管理的困境构建理论框架,并尝试寻找共病管理问题解决路径。张建欣医师在报告时指出,寻找共病迷宫的出口需要整合医疗服务体系;基于迷宫框架可以开展多方向的深入研究,例如队列、医疗费用模式、医学教育研究等。

图片31.jpg

  董爱梅副教授在对于全科队列建设的报告中提出,全科医学照护的特点与队列研究天然契合。她强调,应推动全科医学与健康管理数据深度融合,利用体检数据构建队列,同时全科医生需结合全科的特点,从人群、疾病、兴趣等方面入手,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并为_x0008__x0008_之持续努力。多位学员代表也分享了各自在全科医学研究中的经验和计划,探讨了如何结合全科医学的特色开展科学研究。

  北大医院学术骨干联合聘任项目“双聘专_x0008_家”、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副院长任常锐研究员在报告中深入浅出地为大家介绍了区块链技术的基本原理,探讨了区块链如何作为数字信任基石解决医疗数据共享中的隐私保护、多方协作与智能合约执行等核心问题。鼓励全科医生积极参与区块链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合作研究和应用。

  本时段学术报告由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心医院姬琛华主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老年科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全科医学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晶桐教授主持。

、.jpg

  两天的学术研讨,凝聚的是思想火花,留下的是实践足迹。与会专_x0008_家以前瞻的视角和务实的行动,共同描绘了全科医学创新发展的蓝图,为推动全科医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面对新时代健康服务需求的升级,全科医学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科技、融汇资源、深耕基层,在守护人民健康的征程上不断迈出坚实步伐。

  (全科医学科)

  • 标签:
相关科室 | 相关医生 | 相关文章 | 相关咨询 | 相关视频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