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timi天美传孟若羽建院110周年。为凝练和传承北大医院百十年厚重历史文化,展示北大医院人的人文素养和精神面貌,医院组织开展了“我和北大医院的故事”主题征文比赛。数十篇作品,讲出了百十岁月里的传承、热爱、奉献,写出了北大医院人的坚韧、无畏、向上。
“厚德尚道”院训和院徽的由来
——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张凯
在岁月的长河中,有些瞬间定格成永恒,有些记忆沉淀为历史,有些故事一直铭记于心。转眼间,北大医院即将迎来建院110周年的辉煌时刻。站在这个历史的节点上,我不禁回想起20年前,那时的我,作为院庆办公室主任,参与了凝练核心价值观和设计院徽的重任。那是一段充满挑战与激情的日子,也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宝贵的记忆之一。
从医学生到院庆办主任
我于1987年进入北京医科大学医学系六年制本科学习,根据学制安排,后叁年在北大医院临床学习。1993年本科毕业后考入北大医院泌尿外科,师从薛兆英教授攻读外科学临床技能型研究生。1998年博士毕业留院工作。
我在博士生期间担任了北大医院团委书记。2003年非典疫情来袭,医院抽调我做宣传工作。2004年11月底,医院为加强宣传和公共关系工作,任命我为宣传处处长。当时医院主要领导是章友康院长和蒋学祥书记,党委副书记廖秦平教授主管宣传工作。
2004年6月起,医院开始筹备90年院庆相关工作,由廖秦平副书记牵头,党院办主任孙扬老师、副主任杨斌老师负责组织;为了更加高效有力开展院庆工作,2005年1月,医院决定成立“院庆办公室”专门负责相关事务,办公地点就在行政南楼二层党院办的对面。我被任命为办公室主任,办公室工作人员有党院办王超老师和实习生张静同学。除此之外,院长助理黄万忠老师、工会主席赵国粹老师、党院办副主任关力达老师以及其他工作人员都帮忙做了很多事情。“院庆办”购置了一台当时很少见的彩色激光打印机,我至今印象深刻。
四字镌刻出的文化精髓
在廖书记的领导下,90周年院庆的筹备工作除了收集整理历史资料、组织庆祝大会等各种活动,还有两项特别任务:总结提炼“院训”和重新设计院徽。
今天看来,当年廖书记做了一个很英明的决定。她联系了熟识的时任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吴志攀教授,希望吴书记帮忙推荐一位北大专家从北大医院的有关资料中提炼文化内核。吴书记联系了时任北京大学宣传部部长、中文系教授赵为民老师,请赵老师和中文系的先生们帮助我们凝练北大医院的文化精华。随后,我们就把整理好的历史、人物、成绩等资料送到了赵老师那里。
过了不长时间,赵老师约我们去北大中文系他的办公室一叙。我还记得那是初春的一天,天气晴朗,未名湖畔的柳叶还是黄绿色的嫩芽,我和杨斌老师、赵国粹老师、张静同学一起来到赵老师的办公室。赵老师热情而儒雅,他招呼我们坐下后,向我们展示了写在纸上的四个毛笔字:厚德尚道。毫不夸张的说,当看到这四个铿锵有力的大字时,我内心猛得一震,被深深触动,几乎要落下泪来,北大医院人对“厚德尚道”精神内核最早的共振和共鸣油然而生。我想,这不就是北大医院跨越九十年风雨所磨砺出的品行,是我们这个时代医者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吗?
赵老师在一张纸上写下了“厚德尚道”的释义,对我们侃侃而谈:医德求厚,医术重道。“厚”,大也,深也,亲也。“德”,品德,操守,善行,仁爱也。“尚”,尊崇,爱好,佑助,志向也。“道”,技艺,规律,万物之本源也。《周易》有“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礼》有“凡有道者,有德者,始教焉。”
我们捧着赵老师写的两张纸如获至宝,回到医院,廖书记看了拍案叫好,感慨北大的大先生们学养深厚。院领导和同事们也都对“厚德尚道”赞叹不已,认为这四字院训精准地表达了北大医院的文化传统,简洁有力,直击人心。
“不期而遇”却是“心之所向”
在总结院训的同时,新院徽的设计也在同期进行。
当年北大医院的院徽是绿色的盾形轮廓,里面的图案是一棵树,周围有一些雨点,大概寓意“杏林春雨”。整体看来,旧院徽设计元素过于细碎,不具有典型性,表达的含义不够清晰。所以院领导决定借院庆时机重新设计院徽。
有时,缘分就是不期而遇......
就在设计并无着落的时候,设计师送上门来。那天,我在院庆办加班,一个瘦高的小伙子敲门进来,自我介绍说来自灵顿设计公司,名叫李飞。他问我:“北大医院的院庆活动,你们需要做一些设计吗?”我问他:“可以设计院徽吗?”他说:“可以!”就这样一拍即合,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约了改天再见。于是过了两天,李飞带着年轻的女老板李源再次来到医院。我这才知道灵顿是一家刚刚成立两年,还没有可圈可点业绩的小公司,但我能感受出来李源和灵顿的年轻设计师非常专业和用功,他们仔细研究医院的资料,反复推敲讨论,一个个方案被提出又被否定。我们一直鼓励设计师打破常规保守的想法,希望新院徽能够体现出北大医院的独特气质和文化内涵,想看到更具前瞻性和开创性的方案。
小徽章中的“大文化”
终于有一天,首席设计师洪波老师灵光乍现,拿出了又一个新方案。这是一个“宫墙红”色的圆形图案,根据设计师最早的解释,设计灵感来自汉代“瓦当”(中国古代建筑中覆盖建筑檐头的筒瓦前端的遮挡),古人在瓦当上刻有装饰性的文字或图案,有护佑、祈福和传播文化信仰之意。新院徽取自汉代四字文字瓦当之形,古朴而灵秀的书法“厚德尚道”四字分列其中。外圈是规矩齐整的印刷体“北大医院、Peking University、1915、First Hospital”字样。
新院徽的设计简洁美观,以其沉稳大气的风格与北大医院深厚的文化底蕴完美融合。院徽中巧妙地融入了“厚德尚道”的院训,表达清晰准确,呈现出一种庄重而耐人寻味的美感,寓意深远。在当时,这样的设计无疑是具有革命性的,它打破了传统医院徽标中常见的“医疗元素”的束缚,成为了传统与现代交融、文化与使命共存的象征。几乎所有人在第一眼看到这款院徽时,都不约而同地流露出了深深的喜爱之情,都能在其中感受到医院的精神内核和时代脉动。
经过对文字、色彩、元素之间比例关系的细致修改,灵顿公司最终给出了北大医院有史以来第一份《痴滨设计方案》,长达86页。其中对院徽的描述是这样的:院徽的图案始于传统建筑元素——瓦当,取其“遮风避雨,担当、祈福、护佑众生”之意,将四字院训“厚德尚道”铸入其中,象征北大医院浓厚的学术气息,深厚的文化积淀;宫墙红为院徽主题色,象征北大医院位居皇城的独有特色,同时象征现代医疗机构的热情与活力;传承北京大学校徽的风格,用一致的视觉符号,代表两者一脉相承的关系。院徽底部中央的“1915”字样,既标明了建院时间,又突出了北大医院的悠久历史。
廖书记要求我们带着院徽设计稿到各个部门广泛征求意见。我记得在郭应禄院士的办公室,我给他展示了新院徽的图案和释义后,郭老师看了非常高兴,连声说好。
新院徽得到了医院上下的一致认可,很快被应用到纪念章等院庆活动的各种物料和设计上,并逐渐布满医院的各个角落。2005年6月11日,医院在民族文化宫礼堂举行了隆重的90周年院庆大会,巨大的院徽悬挂在舞台背景正中。会后,院庆办完成了使命,我也回到泌尿外科继续临床工作。
瓦当映日,德道相传。20年来,“厚德尚道”院训和院徽已成为一代代北大医院人共同的精神符号,院徽纪念章的第一个样品也一直被我别在白大衣的领子上。二十年光阴流转,今天的我对“厚德尚道”四个字有了更深广的理解:医德求厚,医术重道,崇尚科学,守正创新,勇担家国使命,共筑健康中国。
(感谢杨斌老师、李源女士、党院办档案室、宣传中心的帮助)
(作者: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张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