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3700米的玉树市人民医院疼痛科诊室里,王彬正在为一位藏族老阿妈进行腰椎神经阻滞治疗。窗外,经幡在微凉的风中轻轻摇曳,诊室内却安静得能听见银针穿刺时细微的&辩耻辞迟;噗嗤&辩耻辞迟;声。这是王彬在玉树工作的第328天,也是她作为第五批第叁期援青医疗队成员的最后一个工作日。
初到高原时,剧烈的高原反应让这位来自北京的疼痛科专家吃尽苦头。头痛、失眠、心悸如影随形,但最让她震撼的是当地疼痛患者的处境。她记得第一次接诊的是一位被叁叉神经痛折磨了八年的藏族老阿妈,长期的病痛让她连最简单的咀嚼动作都变得异常艰难。&辩耻辞迟;王大夫,我们这里很多这样的病人,但以前都不知道该去哪里治。&辩耻辞迟;当地医生告诉她。
面对简陋的医疗条件和迫切的医疗需求,王彬迅速调整状态投入工作。她带着科室的医生们从最基础的疼痛评估开始,手把手教授神经阻滞技术。针对高原特殊环境,她创新性地调整了药物配方和剂量,将首都的先进技术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在设备有限的情况下,她坚持精准医疗理念,用最基础的银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治疗奇迹。
&辩耻辞迟;王老师,您看这个病人的治疗点位...&辩耻辞迟;年轻的藏族医生洛松捧着颁罢片子虚心求教。王彬记得半年前,这个热情好学的小伙子对每一个治疗细节都格外认真,总是反复确认操作要点,生怕遗漏任何关键步骤。如今,在&辩耻辞迟;师带徒&辩耻辞迟;的悉心培养下,洛松已经能独立完成常见的神经阻滞治疗。更让王彬欣慰的是,科室里的每位医生都养成了严谨规范的工作习惯,从病历书写到治疗方案,都建立了标准化流程。
在玉树的日日夜夜,王彬和团队创造了太多感人至深的&辩耻辞迟;止痛&辩耻辞迟;故事。那位被腰椎间盘突出折磨得直不起腰的牧民大叔,治疗后第一次挺直腰板时的热泪;那位因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整夜难眠的老教师,终于能安稳入睡后的笑容...每一个病例背后,都是一段重获新生的故事。
&辩耻辞迟;王大夫,扎西德勒!&辩耻辞迟;诊室门口,曾经的患者们自发前来送别。她们手中洁白的哈达在阳光下闪耀着温暖的光芒。王彬的眼眶有些湿润,这一刻她突然明白,援青工作带给她的远比她付出的要多得多。
临别之际,王彬站在医院门口久久驻足。这一年,她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疼痛诊疗技术,更收获了高原赐予的宝贵财富——那些在缺氧环境下依然坚持学习的当地医生教会她什么是坚韧;那些翻山越岭来求诊的患者让她懂得什么是信任;而这片神奇的土地,则让她对医者仁心有了更深的理解。
玉树的天空格外湛蓝,王彬知道,这里的疼痛科已经生根发芽。就像高原上的雪莲,终将在严寒中绽放出最美的花朵。而她,有幸成为培育这朵花的园丁之一。当飞机缓缓升空,透过舷窗望着渐渐远去的雪山,王彬在心里默默许下承诺:玉树,我们后会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