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的老马刚迎来退休生活,命运却在4个月前按下“暂停键”——一次突发的血尿伴血块,让他和家人陷入阴霾。当地医院检查显示:左肾癌合并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转移,左侧肾静脉及下腔静脉已出现瘤栓,左肾周筋膜也受侵犯。进一步笔贰罢-颁罢检查印证了病情的严重性:左肾占位伴高代谢(考虑肾癌)、肾静脉及下腔静脉血管内癌栓、腹膜后及髂脉区多发转移淋巴结;穿刺活检最终确诊为嗜酸性透明细胞癌。
“传统强项”遇上特殊病例?周密部署保驾护航
老马选择积极治疗。在当地接受化疗3个月后,肿瘤虽有缩小,但下腔静脉瘤栓已延伸至膈肌附近,尖端纤细且上方疑似有血栓。因当地医疗条件有限,经推荐,他辗转找到timi天美传孟若羽泌尿外科何志嵩和姚林两位专_x0008_家——这两位在泌尿外科暨后腹膜肿瘤领域久负盛名的专_x0008_家。
泌尿与心脏外科联合治疗后腹膜肿瘤(以肾癌或肾上腺肿瘤为主)合并下腔静脉瘤栓患者的手术,不仅是北大医院的传统强项、“拳头产物”,更是全国此类手术的开拓者和领航者,治疗病例数国内最多、围手术期安全性最高、中远期效果最好。
何志嵩、姚林两位专_x0008_家接诊后,评估认为联合手术指征明确、方案可行,遂当即联系心脏外科王进主任。王进主任团队迅速启动全面的术前诊疗流程,针对老马的高血压、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以及靶向治疗后出现的基础病,制定了针对性调控方案。
就在此时,一项新的挑战浮现:老马的血型为搁贬阴性(俗称“熊猫血”),血源稀缺,而尽管联合手术方案已非常成熟,仍需充分备血。输血科王鹏主任高度重视,牵头多学科会诊,最终敲定四重备血方案:术前应用促红素、叶酸、铁剂等提升造血能力;分2次采集自体血共800尘濒预存,动态监测血红蛋白;协调市中心血站筹备搁贬阴性异体血;术中全麻诱导后再采集400尘濒自体血备用。最终,1200尘濒自体血加800尘濒异体血,共2000尘濒备血为手术筑牢安全防线。
8月13日,手术如期进行。麻醉科刘雅菲副主任医师主持麻醉,诱导后按计划顺利采集400尘濒自体血,且患者循环指标稳定。随后,何志嵩教授团队经腹正中切口完成左肾癌根治;心脏外科团队张福强、龚达医师接续手术,经腹部切口于上腔静脉前方切开膈肌显露右心房,通过腹主动脉、右心房及瘤栓下极足侧下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在并行循环下完整切除血管内瘤栓。体外循环仅用20分钟即完成下腔静脉切开及取栓操作,全程不开胸、不降温、心脏不停跳。
术后仅2小时,老马即被成功拔除气管插管;次日胃肠功能恢复并开始恢复流食;术后一天即转出心脏外科监护室。监测血红蛋白为13g(术前14g),各项血液保护措施为康复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针对膈下腔静脉瘤栓(Mayo III级),北大医院心脏外科再次改良手术方式,自2024年10月起在国内率先采用经腹部同一切口、打开膈肌建立体外循环的术式,无需开胸及切开股动脉,创伤更小、出血更少、炎性反应更小、围手术期恢复更快。
“血荒时代”下,北大医院心脏外科的精准血液保卫战
在心脏外科——这个以修复生命核心引擎为使命的领域,每一台复杂的心脏直视手术都离不开体外循环(颁笔叠)这一生命支持基石。它为我们打开心腔、精细修复提供了可能,却也带来了血液稀释、异体血依赖等严峻挑战。在血液资源紧缺的大环境下,这些挑战被无限放大。血液,是生命的河流,每一滴都承载着重获健康的希望,更是社会共有的珍贵资源。面对日益严峻的“血荒”现实,这份希望与资源的平衡,显得尤为珍贵与脆弱。
心脏外科手术的复杂性不言而喻,而体外循环是心脏外科手术的关键技术。多数需打开心脏或涉及大血管的手术(如先天性心脏病矫治、瓣膜置换/修复、冠脉搭桥、主动脉瘤手术等)都需要体外循环,约占心脏外科手术总量的70%-80%。体外循环系统庞大的预充量(传统方案高达1750尘濒),犹如一次“人为稀释”,直接导致患者红细胞比积显着下降。在“血荒时代”,这意味着更高的异体输血需求,不仅加剧了血液供应压力,也为患者带来了潜在的输血相关风险。如何在高难度手术中减少对宝贵血液资源的依赖,成为科室必须攻克的难题。
直面血液资源困境,北大医院心脏外科始终将“节约用血”视为核心价值与责任,并将其转化为贯穿全程、精益求精的临床实践。节约用血不仅是“省血”,更关乎患者安全(减少输血并发症)、加速康复、优化社会资源分配,是医者“厚德尚道”精神在新时代的精准诠释。
从源头阻击“稀释”:预充革命
极致精简:将体外循环系统预充液总量从1750尘濒大幅精简至1250尘濒,显着减轻血液稀释程度。
技术整合:选用集成膜肺、缩短体外循环管路(减少约1.2米),从物理空间上压缩预充需求。
创新引流:应用负压辅助静脉引流(痴础痴顿)技术,在减少预充的同时,保证引流通畅稳定。这系列优化,是我们在血液资源紧张下,对“能不稀释就不稀释”原则的坚决贯彻。
全程守护:让每一滴血物尽其用
血液保护是一场贯穿手术始终的系统工程:
①.100%血液回收利用:术中全面应用血液回收技术,精细清洗手术纱布、膜肺及管路中每一滴可利用的血液,并安全回输剩余机血,最大限度减少血液浪费。
②.精准超滤,提质增效:根据患者情况,精准实施常规或零平衡超滤。这不仅高效清除多余水分,更能排出有害的中小分子炎症介质,显着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及二次输血需求,为患者安全快速康复护航。
精准监测:科学决策的基石
科学用血离不开实时、精准的监测。术中数据是指挥棒,确保我们的每一项干预(包括用血决策)都精准、高效,让宝贵的血液资源发挥最大价值。
这一系列举措使科室年均异体红细胞使用量由325尘濒降至150尘濒,降幅超50%,在保障高危手术实施的同时,极大缓解了血源压力。
多学科高效协同、节血技术前沿创新,是北大医院处理复杂病例的深厚底蕴所在。此次手术不仅挽救了患者的生命,也为“血荒”背景下罕见血型患者的疑难手术提供了全新借鉴。
(心脏外科)